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健康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康复”从理念、内容到功能,从知识、技术到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康复”的内涵已拓展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多元”,促进康复发展,满足人们对康复的需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是必须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 龙墨
然而,我国康复事业起步晚,从业人员缺少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薄弱,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康复治疗人员制度建设滞后,晋升渠道不畅,人员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我国康复治疗行业与市场之间的“供需”矛盾,制约了康复事业的发展。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龙墨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快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的提案》。
提案建议:
一、建立康复治疗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并实施执业注册,规范康复治疗人员职业行为,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完善康复治疗人员职业晋升制度。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参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完善康复治疗人员的职业分类,将康复治疗人员职业分类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单独的职业,并与医疗、护理、药学人员相平行。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康复治疗人员职业晋升制度,发挥好他们在维护和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就提案记者对龙墨委员进行了专访,龙墨委员给出了相关解答:
记者:大众对于“康复治疗人员”的职业认知比较模糊,您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龙墨:在我国,医师、护师、药师系列的职称体系和制度都已得到建立,而康复治疗人员没有单独的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职称评审也只能通过挂靠医技系列进行职称申报。
这不但会影响康复治疗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也同样影响了社会大众对康复治疗师这个职业的理解和认知。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弱势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同时,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显,我国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康复治疗师这个职业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和培养,其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也应尽快得到完善。
记者:现如今对康复治疗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在您看来,我国康复治疗师的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储备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龙墨:目前来看,我国对康复治疗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是明显增加的。因为人的一生都有可能经历暂时性的残疾或残障,康复不仅仅只是残疾人需要,在未来也将有更多的老年人需要,“现代康复”这个词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在康复治疗行业的人才供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康复治疗师这个职业整体相对薄弱,虽然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进步,但是整体来说,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理论基础、学历、治疗能力还存在不足,人才队伍也不够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康复治疗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完善康复治疗人员职业晋升制度,并通过就业市场对于康复治疗人员专业性、职业的细分需求,来倒逼我国的高等院校去设立独立的、细分的康复治疗学科和专业,进而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才的培育方式、增加人才储备。
可喜的是,建设中国康复大学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和《“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未来,中国康复大学会为培养更多的康复人才贡献力量。
记者: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对我国的康复事业与国际接轨有什么重要意义?
龙墨:非常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在建立完善我国康复治疗人员执业准入和职称晋升制度之后,我国的康复治疗师将拥有相对统一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我国康复事业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样也会让我们在康复事业的国际交流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同时我们发现,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康复技术和康复理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专业输出和技术输出。
举个例子,以前的柬埔寨国立耳鼻喉医院是没有听力专科的,但通过我们对该医院人员近一年的努力培训,目前该医院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听力室、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的仪器设备。未来,经过这家医院康复治疗的孩子们可能就不用以手语为主进行交流,而是使用口语交流了。
因此,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百姓的健康福祉,同样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与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