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梳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任务作出部署,其中“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三项任务中,包含了14条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工作内容。
以上工作任务中,疫情防控方面,常态化防控仍是重要原则。同时,随着疫苗接种覆盖面扩大,防疫工作重点还将增加新冠**药物研发。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推进药品和高值耗材集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分级诊疗等已成为常态化工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出,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成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
14条工作任务为2022年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健康企业等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最关心什么?我们一起来看医疗领域的细案。
医疗领域
解决人才难题,以数字化赋能基层医疗
在我国新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贯穿始终;其中,基层医疗作为薄弱环节,成为分级诊疗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今年两会期间,也是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
缺少优秀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突破的痛点之一,也从根源上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增强“造血”能力;改革薪酬制度,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尤为关注。牛朝诗提到,城市退休医生是很宝贵的资源,希望相关部门通过顶层设计,引导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到基层医院执业,通过带教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在职称、退休待遇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董事长何伟今年两会提交的三个提案中,两个与基层有关,从数字化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路。何伟建议,以互联网培训模式赋能,助力基层医生培养;以健康新基建为引领,打造智慧乡村健康管理站。
何伟还在《关于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建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同时,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的健康模式。
补充资源、创新模式,完善康复护理体系
我国临床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之相比,由疾病造成功能水平与活动能力的障碍问题依然突出,康复护理发展相对滞后。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下,尽快建立完善的康复护理体系尤为重要,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与此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卫健委主任马秀珍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优化调整康复医疗布局,推动部分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推进二、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规范康复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康复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要进一步增加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建立合理的急性后期康复护理医保支付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则提出了发展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提案。张国刚认为,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慢病负担,建议科学确定临床实践中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内涵,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调动个人和家庭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防治康养全链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
互联网+护理成为近几年出现的创新服务模式,既有公立医院利用院内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也有互联网平台汇集全国各地护理人员接单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黄晓渝认为,居家获得医疗和护理,已经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非常重要的居家养老需求。黄晓渝建议,可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模式。
护士上门、居家护理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服务便捷性的问题,但专业护理资源稀缺的状况仍然存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提出了健全护理体系的提案。朱同玉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
攻克“数据孤岛”难题,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早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但“数据孤岛”是医疗数字化进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卫生健康部门推动以及医疗机构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内、机构间和区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已有所成效,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为了解决医疗“数据孤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建议,建立统一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进行分层管理。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做好与现有系统的衔接与整合。推动与医疗大数据有关的设备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认为,应加快医疗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例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诊断体系、诊疗目录和药品耗材等数据标准,发布统一接口标准,为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打好基础。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交了8份建议,其中4份与医疗健康有关。刘庆峰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加强青少年抑郁症全量筛查;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牵头,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
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慢病管理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议》中,刘庆峰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出台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相关应用相关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并将基层人工智能精细化慢病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此外,刘庆峰还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针对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设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检查结果质控的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落地;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刘庆峰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广泛;相应疾病领域的医疗器械三类证获批,也证明了人工智能的临床价值,今后的应用场景仍有巨大探索空间。
探索未知,加大前沿技术研究投入
攻克难题、探索未知,一直是医学发展永恒的主题,部分代表委员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聚焦前沿技术的建议和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递交了《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的提案,呼吁加大脑科学研究投入。沈南鹏在提案中建议,增加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项目,完善脑数据库建设,促进研究临床转化;资助脑认知脑疾病前沿技术,提升脑科学的基础资源共享。
例如,聚焦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对神经调控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加大资助,支持类脑智能与AI、脑机接口、可穿戴等在脑认知脑疾病中的集成应用;简化申请手续、减免费用,加大国家超算中心对脑科学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支撑等。
为解决终末期疾病治疗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提出了异种移植相关的提案。张国刚介绍,在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下,异种移植已经面临重大突破,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可进入临床治疗应用的终末期疾病治疗方法。中国科学家证实了异种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国际同行的赞誉。
张国刚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研发战略,打通异种移植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我国异种移植的****地位。
增设全科医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看来,现阶段全科医生的培训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定位需要,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仍面临创建时间短、人力不足、经费短缺、发展路径尚不明晰等困境。
吴浩指出,上述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实践中,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需要轮转综合医院的多个临床科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科室,需要比其他专业住院医师的培养投入更多人力、资源和时间。
其二,综合医院绩效考核通常以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数量及相关指标为基础,住院多使用DRG/DIP进行付费。但全科医学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以症状就诊、多病共存患者居多,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并未充分考虑全科医学的专业特点,进而导致全科医学科的绩效“缩水”,严重影响科室收入及人员积极性。
其三,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将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等54个专科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但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石的全科医学科并未被纳入其中。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科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出现学科地位与作用不被认可、执业范畴不清晰等现象。
据此,吴浩建议,应将全科医学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科联合申报模式;在国家经费和医院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按照最高水平建设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一步推动形成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学科评价体系、打造医疗行业品牌。
呼吁《护士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静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护士法》立法的议案”。
为何提出推进《护士法》立法呢?宋静表示,一方面,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护理在医护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援鄂的医护人员当中,护士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而且近距离接触病人的也是护士最多,有很大的工作风险。
另一方面,要稳定护理队伍,让优秀护士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离不开国家的重视。护理事业发展得强大了,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来做这个工作。
医疗人才评价体系提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建议破除人才评价中的“五*”,即*论文、*课题、*学历、*资历、*数量,希望构建分类、分层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提出:
1. 重医德:将医德作为评价指标最重要的内容,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
2. 重贡献:重视医学人才的实际社会贡献及口碑。
3. 重水平:重视其临床诊疗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4. 重效果:改变既往单纯以数量评价的导向,引入医疗质量终末指标。
5. 重创新:重视以改善临床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及临床技术创新。
解决护工痛点问题
近两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各地多数医院对住院病患的陪护实施较为严格的管理办法,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病人家属在医院陪护,住院雇用“护工”已经成为住院病人的“标配”。高昂的护工费用和医院对护工管理责任界限不清晰、存在发生严重护理事故风险等问题,使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住院病患陪护问题再次成为群众生活的痛点和舆论的热点。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原一级巡视员黄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拟提交《关于统筹协调,多措并举解决住院病患陪护问题的提案》。
黄玲在调研中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住院病患(特别是长期住院者)的陪护费用昂贵。二是对护工缺乏严格有效监管和规范使用,存在发生护理事故风险。
对此,黄玲建议,首先,应该多措并举,减轻住院病患的经济负担。
她表示,随着国家医保水平逐年提高,建议医保在为住院病患治疗、检查和药品等方面提供医疗保障的基础上,根据住院病患在住院期间的护理等级制定相应的医保报销比例,以减轻住院病患的经济负担。
其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将护工纳入医院护理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护工的管理。
其三,鉴于护工从事的辅助护理实际上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延伸,且需求较大,建议借助医疗改革契机,增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住院病患的生活护理工作,以此提升医院护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逐步解决依赖住院病患家属或者自聘陪护人员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问题,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设立大病治疗个人承担上限超出部分由医保覆盖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大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相关问题。她认为,小康路上,我们不应该让大病患者因为经济困难放弃治疗。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健全的医疗制度,特别是在医保报销方面,应该设定一个个人承担最上限,超出部分由医保全额报销。”如此,大病家庭可能稍微借一点钱,就会渡过难关。
张宝艳代表强调,防止大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放弃治疗,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对于募捐等社会救助平台,在医保报销方面也应该设定一个上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多方救助力量、覆盖更多人群。
惠民保和长护险仍是关注热点
近两年来,惠民保迅速在全国铺开之后,受到保险公司、保险科技企业以及居民的广泛关注,但其可持续性也引起业内担忧。今年,代表委员根据惠民保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多份提案,其中一份为“关于规范促进发展惠民保的提案”。
继2020年惠民保出现“井喷”、在23省83地开通112款惠民保、覆盖人次4000万、保费收入46亿元之后,2021年再次出现“井喷”:全年在28省122地开通177款、覆盖1.4亿人次、保费收入140亿元。其中,18个地区公布了理赔数据,这18个地区覆盖参保人4200万,保费收入50亿元,理赔金额29亿元,获赔人数38万人,赔付率58%。
惠民保是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俗称,是商业保险参与多层次医保体系的制度创新,是为中低收入群体对冲高达10.7%的医疗通胀率和分摊其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的大胆探索,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实践。2021年银保监会及时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鼓励和规范发展惠民保提出一些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的一份提案同样聚焦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
孙洁认为,“惠民保”的井喷式发展,反映出我国民众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及对健康保障的巨大需求。作为一种普惠性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长期护理险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加快发展的险种,近几年正在加快试点。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看来,目前长护险还存在各地参保对象不同、保障范围界限有待清晰、资金统筹、待遇支付标准亟待规范等难题。
张琳建议,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拓展筹资渠道,提升长护险服务能力;建立税收优惠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与社会保险形成互补机制。
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和国家药监局的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内,三个部门已针对2021年两会的建议和提案进行了落实和回复,总计发布620余条回复信息。其中,加强罕见病医疗保障、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等建议和提案从建言变为落地措施。今年两会的建议和提案,将对医疗健康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产生哪些关键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